继“小额快速”并购重组审核机制、放宽配套募资用途、新增并购重组审核分道制豁免/快速通道产业类型政策后,近日中国证监会方面表示,将IPO被否企业筹划重组上市的间隔期由3年缩短至6个月,支持优质企业参与上市公司并购重组。
多位资本市场的专业人士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间隔期缩短意味着效率提升,赋予了IPO 企业和民间资本退出更多的操作空间,有利于推动资本市场活力,有利于增强投资者的信心,稳定股市,预计壳公司和中小市值股票会有一定程度的上涨。具体到行业层面,高端制造业、金融服务、TMT、生物医药等科技企业将会受益于此次政策调整。
此外,记者注意到,受近期利好政策影响,从10月22日至26日,沪深两市的88家ST股及券商板块持续走强。其中,券商板块区间涨幅超18%,该区间内大盘涨幅仅为1.90%。
“缩短期限,有利券商和投行,所以这波券商行情就反映出来了。”一位不愿具名的二级市场投行人士告诉记者,对于“壳”资源的炒作只是短期的,行情真正起来时,还是要向其基本面靠拢。
促进优质企业发展
10月19日,证监会发布了《关于IPO被否企业作为标的资产参与上市公司重组交易的相关问题与解答》,明确表示对于标的资产曾申报IPO被否决的,企业自证监会作出不予核准决定之日起6个月后方可筹划重组上市。
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常德鹏表示,此举旨在回应市场需求,统一与被否企业重新申报IPO的监管标准,支持优质企业参与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推动上市公司质量提升。
“这其实反映出证监会以‘包容’的心态对待IPO被否企业,是容错机制的体现,也是给被否IPO企业一个纠错的机会,其最终目的是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股权融资,利好中小创企业。”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告诉记者。
“从时间上看,证监会政策对IPO被否企业是利好的,但从审核要求上看,并没有因时间变化而放宽,企业很难在6个月内解决实质性障碍,况且重组涉及借壳,等同于IPO。”江苏一家新三板挂牌企业的董秘告诉记者,因很多IPO被否企业可能存在经营业绩、股权纠纷、经营资质问题,且可能涉及刑事案件、独立性的问题,其解决难度较大,不仅仅需要时间,可能还需要企业花费很大的整改成本;一旦IPO被否,其被否原因一定是长期存在。因此,企业的规范经营和业绩还是最终的决定因素。
对于缩短被否IPO企业重组上市间隔期的原因,常德鹏表示,此前的做法对防范监管套利、维护市场秩序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考虑到IPO被否原因多种多样,在对被否原因进行整改后,不乏公司治理规范、盈利能力良好的企业,其利用资本市场发展壮大的呼声非常强烈,此次政策调整旨在回应市场需求。
而就在8个月前,为防止部分资质较差的IPO被否企业绕道并购重组登陆资本市场,证监会曾发布相关问题与解答,对IPO被否企业筹划重组上市设置了3年的间隔期要求。
记者梳理发现,今年一季度可谓是IPO企业的寒冬,过会率创历史新低。截至3月31日,证监会第十七届发审委2018年共审核IPO公司71家,其中32家通过,被否32家,通过率仅为45.07%。而2017年证监会共审核488家公司首发申请,380家获得通过,IPO通过率为77.87%。
虽然企业IPO被否原因多样化,但就首发审核被否原因看,持续盈利能力和财务问题是发审委审核的核心关注点,大部分企业因业绩下滑以及毛利率、应收账款异常等原因未能顺利过会。
国浩律师(上海)事务所合伙人张泽传律师表示,年初出的窗口指导意见主要是为了解决IPO堰塞湖问题,以此严厉举措来劝退部分实力和意志不太坚定的IPO排队企业。当前IPO排队企业已经稳定在300家以下,基本解决了IPO堰塞湖问题,所以当初的政策目的已经实现。据证监会官方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0月25日,中国证监会受理首发及发行存托凭证企业269家,其中已过会31家,未过会238家。未过会企业中正常待审企业219家,中止审查企业19家。
“按照此前证监会的规定,这些被否企业在三年内均不能筹划重组上市,而在政策调整之后,这些企业就可以在短期内开始筹划重组上市了。因此,IPO被否企业到可重组上市的时间间隔大幅缩短,为并购重组市场提供了大量的优质大额标的。”张泽传告诉本报记者,从最近两年的盈利能力看,多数过会企业都是最近三年累计净利润规模超过1亿元,且最近一年净利润规模达5000万元以上。因此,那些盈利能力在IPO上市规模条件边缘徘徊,以及整改后公司治理规范的被否企业,会受益于此次政策调整。
他认为,当前A股市场调整频繁,为了让股市重新恢复活力,证监会已经放开了并购重组的审核,故这次对重组上市3年间隔时限缩短为6个月,将有利于优质企业多途径登陆A股,促进优质企业快速发展壮大,更好地服务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
新政影响几何?
“间隔期缩短意味着效率提升,赋予了IPO 企业和民间资本退出更多的操作空间,预计一级市场的活跃度也会增加。同时,对于二级市场来说,有利于增强投资者的信心,稳定股市,预计壳公司和中小市值股票将会上涨。”长期为IPO企业及收购兼并提供法律服务的北京市安理律师事务所盛芝然律师表示。
此外,记者注意到,受近期利好政策影响,从10月22日至26日,券商板块区间涨幅超18%,该区间内大盘涨幅仅为1.90%。“缩短期限,有利券商的投行,所以这波券商行情就反映出来了。”上述二级市场投行人士向记者表示。
张泽传表示,本次缩短IPO被否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期限,百余家企业可以重新开始筹划重组上市,其中涉及的金额将超过千亿元,而这将极大地推动着当前资本市场的复苏,投行的并购重组相关业务量也可以得到较大的恢复,而这对于券商板块的估值修复则是极大的利好,当然也有可能存在其他因素导致券商板块估值修复。
此外,业内人士指出,缩短被否 IPO 企业重组上市间隔期,科创企业上市之路或更顺畅,进而助力打通创投基金退出通道。
盛芝然认为,近些年来,我国在政策上支持科技创新,很多创投基金纷纷涌向此类Pre-IPO企业,目的就是在企业上市之后实现退出,获取高额投资收益。而且,由于我国资本市场还不够成熟,IPO退出仍是创投基金退出最主要、最有效的渠道。新政策将使科技企业上市之路更加顺畅,也将有利于机构投资者的退出,但根本上还是创新企业自身的质量要好。
张泽传则认为,缩短间隔期,等于为企业登陆A股提供了更多的渠道,故对于部分IPO被否但经整改后公司治理规范、盈利能力良好的优质企业而言,上市之路会更加顺畅,而不仅仅是科创企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及国务院副总理刘鹤之前提到的“加大对科技创新企业上市的支持力度”,科创企业的重组上市将更具有优势。而且据统计,2015年以来IPO被否企业中,科创企业占比较高,因此科创企业受益于此次政策调整的力度可能会比其他类型企业更大。
盛芝然表示,在推动资本市场活力方面,新政策拓宽了被否企业重组上市的通道,二级市场的调整也使中小市值公司增多,扩大了企业参与重组上市时的选择范围。券商板块估值的修复也是资本市场恢复活力的表现,但考虑到国际国内的整体经济环境,市场还要保持谨慎乐观。
ST概念股疯涨
记者注意到,10月22日至26日沪深两市的88家ST股持续走强,其中,22日有超过20家上市公司在开盘时即封涨停,此后有多只个股出现跟风涨停情况,当日收盘,ST股中出现涨停的上市公司数量达到55家,占比高达62.5%。26日有74家ST概念股上涨,最高涨幅达到5.34%。
对于近日ST股集体飙涨的现象,上述投行人士向记者表示,壳资源的炒作只是短期的,行情真正起来时,还是要向其基本面靠拢。
“今年以来大盘持续走低,个股股价大幅缩水,小市值公司数量增加,‘1元股’‘ST股’数量不断上升,从壳股供给来看,似乎是一个借壳上市的绝佳时机。”就上述ST概念股上涨的原因,张泽传解释称,由于证监会对直接申请IPO企业的净利润要求较高,导致有很多实际盈利能力并不差的企业被挡在了IPO的门槛之外。而这次对重组上市3年间隔时限缩短为6个月,且在当前IPO审核通过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审核周期平均半年或一年左右的现状下,对于这些盈利能力在IPO上市规模条件边缘的企业,借壳上市将是其重要选择方案之一,而也正因为这些原因导致壳资源的需求增加,ST股集体飙涨也属意料之中。
他认为,由于近期A股市场的剧烈震荡,A股中市值低于30亿元的股票已上千只,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目前壳资源的供给仍然较为充足。因此,上述ST股疯涨的现象,持续时间应该不会太长。
盛芝然表示,对于那些申报IPO被否的企业,若公司治理规范、盈利能力良好,可以通过并购重组弯道登陆资本市场。一方面ST上市公司有望收购优质资产提升自身企业价值,避免退市风险;另一方面,如果ST股没有资金引入新资产,也可能被反向收购借壳上市,而合适的“壳”资源目前市场还比较稀缺,所以出现ST股集体飙涨的现象。但在目前市场情况下,投资者需要保持理性,不要盲目追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