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几天,第十七届发审委一年的任期届满。由于这一届在IPO审核上,不再区分主板发审委和创业板发审委,因此,业界将两者合并后的发审委称为“大发审委”。
自上任以来,“大发审委”一直以IPO上会“神枪手”著称,擅长对拟IPO企业“集体扫射”,曾在今年1月创造了一天之内7家上会只有1家通过的“6连杀”历史记录。据统计,截至2018年8月29日,今年以来共有152家拟IPO企业上会,其中77家获通过,占比50.66%。去年同期的通过率为82.34%。
在此期间,IPO发审环境出现了诸多变化,一方面是上会审核否决率创出了历史新高;另一方面,IPO堰塞湖加速见底。
而对于新三板市场而言,在首届发审委严审之下,倒也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新三板企业股东超200人、“三类股东”等问题均有了成功解决案例。
过去一年里,大发审委带给市场最直观的感受是IPO过会率的直线下降。
事实上,大发审委的“铁面”不仅体现在IPO领域,同期并购重组、可转债两类项目的否决率也分别达9.92%和6.48%;而在2014年初至2017年9月底期间,并购重组的否决率仅为6.74%,而可转债则无项目遭遇否决。
在新三板方面,第十七届发审委任职期间有26家新三板公司实现了成功过会。股东人数超200和携“三类股东”曾一度被称为新三板企业上市的“拦路虎”,而在十七届发审委任期内,两大问题都得到突破,并出现成功案例。
另一方面,“三类股东”问题也在第十七届发审委任职期间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为确保9月30日换届衔接顺利,大概率将于下周公布拟任名单,在此过程中,IPO受理、审核不受影响,仍按照常态化发行节奏进行。与此同时,并购重组委的换届工作也在推进。
在新的发审委办法出台后,如何选择发审委委员凸显着监管层对于IPO发审的监管意图。
问题来了,新一届发审委会继续延续第十七届发审委的“大杀四方”,还是会“大赦天下”呢?
在投行人士看来,本届发审委将加大对监管层专职委员的人数,监管人士的增加,代表着对上市企业的内控、合规要求更为严格。
同时,有媒体报道,将增加对机关人员买卖股票情况核查工作安排;此外,证监会还将设立发行审核监察委员会,对发行审核工作进行监察。
可见,随着修改后的最新发审委管理办法出炉,“铁面发审会”的基调或将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