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人才大量流失
WIND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已有123位基金经理离职,相当于每两天流失1人,比2016年同期有所增加,平均每家公司基金经理变动率达31%。
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7月底,我国境内共有公募基金管理公司112家,管理资产合计10.68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了8家公司及2.4万亿元的资产管理规模,行业规模继续扩张。同时,据WIND数据统计,随着市场活力提升,前8月共有630只基金产品发行,同比增长14只,这意味着业内应当配备的基金经理人数在增加,然而人才“供给”乏力问题却仍然难解。
公募业被誉为投资行业的“黄埔军校”,培养的人才不在少数,但需要投研力量的却并非只有公募基金。济安金信基金评价中心主任王群航认为,随着公募牌照的放开,近年来,包括新成立的基金公司在内,私募公司、保险及银行资管等方面都在争抢公募人才,造成高级人才常年“紧缺”。
北方一家小型基金公司投资部负责人表示,公司基金经理人数少,主要是因为市场上挖不到合适的人选。一般来说,普通岗位上不会缺人,但公司对高级投研人才却常年“饥渴”。
“一拖多”现象严重
在人才紧缺的当口,一些基金产品的操盘只能由现有投研人同时兼顾。数据显示,目前基金经理操盘产品数最多达到54只,另有多位经理管理产品数超过20只。“一拖多”现象再度回到台前。
值得注意的是,有307位“身兼数基”的基金经理从事该岗年数低于1年,甚至出现“一拖36”的高强度运作。不过,从种类上看,较多“被拖”产品是指数型基金及固收类产品。
数据显示,过半上述产品是由新基金经理与资历较深的前辈共同操盘,少则配以1人多则3人,为新基金经理的成长提供了条件。从业绩上来看,上述基金经理任职回报超过20%的产品有33只,近九成获得正收益。
不过,由“新人”独立运作的产品仍然引发投资人的忧虑。业内人士表示,高级人才的培育需要投入时间,当培育的速度比不过流失,往往引起新老人才的青黄不接。
王群航认为,“新手”之所以同时成为多只基金产品基金经理,一方面是因为业内有经验的人才紧缺,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公司培养的方式。放手让新人操盘,往往能让年轻的一代早日成熟,更快担纲。
培养过多位投资、研究人才的方正富邦投研总监沈毅表示:“新人有新人的优势,他们思维未成定势,不会受到惯性干扰,能更快适应公司的需要。不过,新人状态不够稳定也是一个问题。由于市场风浪经历得少,常导致他们投资业绩‘漂移’,行业前辈应当多予以指导。”
多位基金经理对记者表示,业内的一拖多现象很让人“头疼”。沈毅认为,基金经理的精力有限,管理多只产品偶尔也会感觉分身乏术。况且市场上一些“被拖”的产品还是迷你款,留存管理会浪费投研资源,如果未来迷你产品能与既有产品合并,或许能缓解一些问题。